刚点开邮箱未读消息,一条粉丝留言猝不及防撞进眼里:“李记者,一直追你的文章,今天实在没辙想问问,这个月房贷晚还三天,催款短信来的时候,我正抱着发烧的娃儿在急诊室排队,这会影响征信吗?”
字里行间的慌乱与无措,像根细针扎在我心上,让我想起前几天学习金融法律知识时,会议室屏幕上跳动的那些数字——“14亿人口、8亿人负债、4亿人面临逾期”,从前只当是冰冷的统计数据,此刻在想,哪一个数字不是藏着一个家庭的焦灼?是闹钟一响就得起身奔波的不敢停,是账单弹出不敢点开的小心翼翼,是烟火人间里,压在普通人肩头最沉的那缕重量。
一、这组数字,写着“不敢病、不敢停”的日常
做记者这些年,总习惯用镜头和笔记录人间百态,当这次决定把目光对准“负债”这两个字,看见的全是普通人咬牙扛事的模样:
一线城市的白领,比如在成都和一个小伙子聊“从前早餐总选20块的三明治,如今换成5块钱的包子豆浆,就为凑齐房贷月供里多涨的300块利息”;在巴中一个县城的一对夫妻,为了供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把父亲常年吃的进口慢性病药换成平价款,每次递药都不敢看老人的眼睛;昨天在达州遇到一个95后的快递小哥,手机里装着3个借贷APP,午休时蹲在路边啃面包,嘴里念叨着“今天得送够50单,才能还上昨天的利息”。
8亿人背着债务,人均负债14.3万元,这些数字从来不是“超前消费”能简单概括的。 85%的负债压在房贷上,是多少家庭掏空6个钱包,只为在城市里安个家的执念;消费贷以23.7%的增速上涨,里面藏着的是孩子的辅导班学费、父母的体检账单,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责任担当。当债务收入比突破128.7%,30-35岁人群负债率接近80%,“负债”早已不是个人选择,成了时代里普通人生避不开的“必答题”,躲不掉、推不开。
二、我忧的,是民生韧性里藏不住的脆弱
作为记录者,见过太多风雨里的坚守,可面对负债背后的生活褶皱,依旧忍不住揪心——比起数字的涨幅,更怕的是普通人扛事底气的崩塌。
26.7%的家庭为了还债压缩衣食开支,是菜市场里反复挑拣最便宜菜叶子的背影,是换季时舍不得给自己添件新衣的迁就; 18.3%的家庭因债务爆发争吵,是深夜里摔门而出的沉默,是饭桌上话到嘴边又咽下的委屈;8.5%的负债者出现心理问题,是咨询室里忍不住哽咽的“我只是想让家人过好点”,是独自熬过无数个失眠夜的崩溃。
更让人忧心的是代际间的压力传递:刚毕业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规划梦想,就被房贷绑住脚步,嘴里说着“先还十年债,再谈诗和远方”;中产家庭困在“养娃、养老、供房”的循环里,从前盼着出门旅行,如今只敢算“这个月能不能攒下500块应急”。当“不敢失业”成了职场人的集体默契,当“逾期三天”就能压垮急诊室里满心牵挂孩子的父亲,我忧的是社会民生韧性的失守——那些曾支撑普通人闯过难关的底气,正被一张又一张账单磨得越来越薄,薄到经不起一点风浪。
三、我盼的,是负债岁月里能多些兜底的温度
跑新闻越久,越明白普通人要的从不是“无债一身轻”的奢望,而是“负债不绑架生活”的安稳。站在记录者的瞭望台,心里藏着太多期盼:
我盼个人破产制度的试点能再快些,不是给逃债者开绿灯,而是给那些诚实努力、却因意外陷入债务困境的人留一扇重生的门,让他们不用一辈子被账单困住;我盼房贷利率下调能再实些,教育、医疗减负能再准些,从源头减少“不得不负债”的无奈,让普通人肩上的担子轻一点;我更盼就业市场能再稳些,增收渠道能再多些,让收入增长能追上债务利息,让大家还完月供、还完账单后,还有余钱给孩子买颗爱吃的糖,给爱人添件心仪的东西,这才是民生该有的温度,是日子该有的模样。
写下这些话时,窗外夜色渐浓,楼下烧烤摊还有炊烟升起,却比往年少了不少喧嚣。前两天和老板闲聊,才知道他如今也在熬,门店租金催得紧,每天守到凌晨,也难抵收支差距,眼里满是疲惫,却还是会给晚归的学生多烤两片豆干。
这就是我想记录的“负重者”:他们背着债务前行,却没丢了烟火气;他们怕账单、怕逾期,却没灭了眼里的光。而我作为一名记录者,这份“忧”是真心牵挂,这份“盼”是满心期许,只愿这人间烟火能暖一点、再暖一点,让每个背着债努力生活的普通人,都能在夜幕的烟火里,看见安稳可期的明天,都能在柴米油盐里,攒下实实在在的幸福。
![]()
![]()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