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中,“寸土寸金”的稀缺与“闲置浪费”的尴尬并存。达州以“微改革”为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聚焦零碎闲置地、边角地等“沉睡资源”,精准施策将其改造为惠民设施,让“边角旮旯”焕发新生机,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加码。 长期以来,城市中有不少“几不管”的零碎闲置地、边角地,因乱倒垃圾、建渣和大件家具,造成环境卫生“脏乱差”。同时,周边居民又面临“停车难”、“充电难”、休闲空间紧缺等突出问题。市委深改委坚持“所有权不变,使用权放活”原则,将权属复杂的零碎闲置地、边角地授权各级国有企业建设管理,改造一大批惠民停车点、便民充电棚和邻里休闲小广场,变“废”为“宝”,为民所用,城市治理“乱点”成为惠民微实事“亮点”。![]()
在宣汉县百节溪小学西大门外,2760平方米的零碎闲置地、边角地曾被围挡阻隔,不仅学生和家长出行不便,周边居民也缺乏休闲场所。如今,打造成休闲小广场,不仅畅通了出行路,更成了家长接娃、居民健身的好去处。 宣汉县居民杨建:以前这个地方全是打了围的,里面很多垃圾,草草也长很深,以前我们来接娃儿,脚站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政府给我们打造得很好,地面硬化了,座椅安起了,还有些健身设备设施,还有整了绿化,我们现在接娃娃很方便。 在零碎闲置地、边角地改造中,国有企业充分发挥投资和建设优势,并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在大竹县竹海路西段,该县老中医院拆迁后遗留的闲置地块,如今建成了集停车与充电于一体的惠民停车点,可解决周边居民停车46辆,新能源汽车“快充”6个,美了环境,乐了群众,强了企业,一举三得。 大竹县居民黄超:以前这儿就是危房,拆迁后变成了块荒地。现在改得安逸,车位足还能“快充”,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围绕群众需求,改什么、怎么改,充分听取周边居民意见,改到群众心坎上。在开江县民心小区旁的邻里休闲广场,居民们正享受着惬意时光。曾经,这里是800平方米的闲置边角地,杂草丛生、垃圾堆积,周边群众连个休闲的地方也没有。2025年,该点位纳入全市“微改革”,通过院坝会问需、多部门联动,短短数月便完成蜕变。 如今,25套休闲座椅、6套石质桌凳错落有致,百余人可同时在此休闲。开江县委改革办全程参与的“精细化+标准化”推进模式,把干部干的与群众盼的紧密结合,使微改革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开江县委办公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郭小林:群众有所呼、改革必有为。针对老城区零碎地环境差、老旧小区休闲场地缺等群众关切,县委改革办围绕痛点、直插一线,从选点定位、需求征集,到设计施工、矛盾化解,全程参与、真督实干,“闲置杂乱地”很快变身“民生幸福地”,让改革改在了群众心坎上、改出了群众幸福感。 从“闲置空间”到“民生亮点”,达州“微改革”项目正以“去机关化、去行政化”的务实作风,让城市边角焕发新生。近年来全市共改造惠民停车位3107个、新能源充电位553个、电瓶车充电位4305个、邻里休闲小广场35个。这种“群众点单、改革接单”的治理模式,让民生温度浸润城市肌理。 来源:达州融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