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县素有山水之国之美称。在这样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中,人们在青山绿水间,修建起一座座横跨江河溪流、山间峡谷,连接两岸人家的桥。这些桥有拱桥、平桥、廊桥,还有独木桥等,它们不仅是通行的工具,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与传奇。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达县人的智慧与情怀。本文所指的达县含今达川区、达州东部经开区。
拱桥:卧虹饮涧
拱桥是以拱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桥梁,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经典的桥型之一,以其优美的曲线、坚固的结构和悠久的寿命而闻名。
达县的古石拱桥为数较多,上至明朝下至民国初年,小的单孔数米长,堪称袖珍石拱桥,长的也不过数孔数十米长,桥面不宽,主要供行人通行。它们好似卧虹饮涧,新月出云。
赵固镇磨滩河大桥,又名鲁班桥,据民国《达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单孔石拱桥,桥拱跨度50米,高30米,两边建有护栏、扶梯,桥栏雕刻有各种花草,桥两端有石狮两对,桥栏中央镶有龙头、龙尾,龙头朝下,雕刻栩栩如生。桥内书写“利涉大川,万世永赖”八字。传说拱桥合拢之际,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要求参与修桥,被工匠们拒绝。老者便在附近人家做了一个猪槽,告知三日后会有人高价来买。果然,桥拱始终无法封顶,任何石头都不合适。工匠们想起那位老者,寻到猪槽安上一试,竟严丝合缝。众人恍悟那老者乃鲁班先师下凡,于是将此桥命名为鲁班桥。1975年,古桥因水利建设被爆破拆除,在原址前50米处修建成长60米、宽6米、高8米,由7个桥拱组成的新桥。但鲁班显灵的故事,仍在当地人口中代代相传。
至今保存完好的当数大风高拱桥,位于亭子镇(原大风乡场),始建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竣工同治七年(1868)。桥长73米、宽10米、高23米,单拱跨度40米,栏杆高1米。桥面呈弧形,左右蹬道石梯分别为39级和37级,两端“海坝”不可互视。水中倒影和桥拱形成一个大圆圈,状如满月。旧县志称“跨若长虹,为郡邑诸桥之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单位。
过去,明月江洪水泛滥,两岸人民隔江相望,鸡犬相闻,却不便交流。两岸人民为了互相往来,曾在拱桥处拉起藤桥,后又改为铁索桥,都不安全。据说有一过路的达官从铁索桥上骑马而过,行至桥中,见桥下江水滔滔,马骇然受惊,一失蹄将官人掀下河去淹死,于是桥下深潭从此改名叫“官潭”。
1862年,达县陈涛安倡导修建,捐募钱物的万人以上,参与修桥民工150人,历时7载。拱桥合拢的卡尖石是最讲究技术的。据说这座桥的卡尖石当时总弄不好,打一个不合适,再打一个又不合适,正当伍石匠和毛掌墨师焦头烂额的时候,来了一个石匠,要求做几天零活挣一口饭吃,两位技师看他不仅衣衫褴褛,而锤錾也锈迹斑斑,心烦地把他赶走了。谁知这位穷石匠并未走远,而是来到离明月江不远的灯盏窝,找到一个孤老太太,给她打了个丑陋的猪槽,告诉她猪槽虽丑,可猪吃了槽盛的饲料后,三个月就能变成一条大肥猪。三个月过后,老太太果然把一只小猪养成大肥猪,而伍石匠和毛掌师还没有把卡尖石弄妥。这天晚上,他二人做了一个相同的梦,说灯盏窝有只猪槽说不定跟拱桥上要的卡尖石一样大小,不如去买来试试。两人醒后感到非常奇怪,立刻动身前去寻找,第二天,终于在老太太家里找到了这只猪槽,买去往桥上一安,严丝合缝。事后,人们回忆起那位穷石匠,都说他是鲁班现形。
葫芦场镇的福星桥横跨明月江,连接东西两街。清同治年间,一位张姓乡绅因暴雨阻隔无法渡河,虔诚祈祷后许下修桥诺言。雨停水退后,他立即发动族人募捐修桥。一年后,福星桥竣工。从此,开江县靖安、任市、甘棠等地的乡民纷纷前来赶集,特别是卖米的商贩,都将所得捐予修桥。这座桥不仅解决了过河难题,更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
福星桥人称新拱桥,位于万家镇新拱桥村境内,建成于民国六年(1917),跨度为12米,高为7.5米,桥面宽4.8米,石梯东端27级,西端29级,栏杆高1.2米。栏杆柱子上錾有花草,栏杆与栏杆之间装满通过匾錾的石板壁,板壁上刻有建造时间,以及清朝秀士王柳门的“半轮壁月映长津,鹰翅横空入望新,题柱应许先得意,看梅不必问行人”和颜平善的“虹形千尺卧江流,势曲连云浪影浮,利涉何须金作浪,行人自此任优游”的诗句。桥正中书有“和”字体“福星桥”三个大字,字之遒劲,令游人叹服。该桥是老龙洞河桥梁之一,是万家、原黄都等乡镇通向开江、万州等地的必经之桥。
廊桥:古道遗韵
廊桥是带有廊屋的桥梁。它最大的特征是在桥梁的桥面上修建了屋顶和栏杆,形成了像长廊一样的通道,因此也被称为风雨桥。廊桥内部通常设有长凳或靠椅,成为人们歇脚、聊天、聚会,甚至交易的公共场所。廊桥是集建筑、艺术、文化和社交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
达县现存的廊桥,几乎都翻修过,但年代最久的是安仁乡龙头桥。它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屹立在蜿蜒流转的安仁杠子河上,桥长9米、宽8米、高4米,亭子长10米、宽8米、高6米。其间,经过民国二十二年(1933)、1952年和2002年三次翻新修建,却仍保留了原始古朴的风格:木架结构,檐牙高喙,桥身横跨,缺月欲圆。中心柱上,双龙抢宝,栩栩如生;木架之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仁板凳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谭氏子孙龙摆列有序;桥头深达丈许的老井,如龙似眼,井水清澈而甘甜;桥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镜;远观龙头桥,如长虹卧波,又似蛟龙出水;桥上石碑,精雕细刻,龙腾海卷。龙头桥,处处彰显龙的文化。龙头桥这座古代建筑,不仅遮阳避雨,供人通行,进行交易,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杠子河边有座龙王庙,庙里的龙王爷主管着东边的兴龙、南边的贵龙、西边的二龙、北边的回龙。每年,东西南北四条龙都要到龙王庙来开会,商议龙子成精归海事宜。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晚上,观音菩萨给当地一老大娘投梦:龙子即将归向大海,希望在龙王庙前修建一座宽大的风雨廊桥,以便龙见了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入海。当地人得知后却当成耳边风,没有付诸行动。时隔不久,这里山洪暴发,一条烈龙来到龙王庙前,将龙身一摆,冲走了龙王庙前的房子和小孩。人们吸取这一惨痛教训,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建成廊桥,并把这座桥叫作龙头桥。
大树廊桥,又名亭子桥,坐落在达县大树镇华阳村八社大树镇华阳村三组,修建于1896年,桥长15米,宽10米,高3.3米。由蒋福堂发起捐资修建,共计投劳900余个。修建完工后,立碑刻捐资人姓名和捐资金额。该桥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桥板断裂,1988年,当地村民蒋绍海牵头,蒋世亮负责维修,投入修缮资金1200余元,至今仍然是人们过河的交通要道。
平桥:枕流听涛
平桥是没有拱形结构、桥面平坦的梁桥。它是所有桥型中最基本、最简洁的一种,以其质朴无华、实用亲民的特性,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道风景和承载乡愁、宁静与生活本真的一个重要符号。达县的平桥架设在山沟里、小河上。据《达县志》记载,截至1985年,县内尚存石蹬石面、石磴木梁石面、石蹬焊板平面等各式平桥50座。这些平桥以石蹬石面居多,距水面不过一丈来高,中间由几座青石桥蹬支撑,上面铺着青石板,一块块首尾衔接。小桥、流水、人家,没有长虹卧波式的桥拱,没有雕琢精美的桥栏,平桥却给了每一个山村一份韵味,为乡间田园增添了一份雅致。
修建于1775年的百节滩平桥,位于铜钵河中游、百节镇老街上场口,桥长78米,宽1.5米,高3米,桥墩19个,桥面由4米X0.8米X0.6米的条石40个构成。石块取自一公里外的观音堂。清朝年间的百节滩场非常繁荣,场上的关庙、女王庙、文昌宫、万寿宫、观音阁等庙宇香火旺盛。这里的铜钵河建有一礅子桥,一旦遇到下雨,来往商贩和行人都无法过河。开有商铺、酒坊、染坊等达12家的孙姓商人,以及陈姓、夏姓、胡姓名人商议修桥,出资5000两白银,其中孙姓多达2000两白银。经过努力,一桥架通南北,为百节滩的经济发展默默服务了数百个春秋。
张家桥位于石桥镇赖巴石村张家坝,建于1890年。此前为三根树木搭成的简易桥。1890年洪水冲毁木桥,当时道让、洛车一带的村民无法到达石桥镇,由当时住张家坝的才子张武旭出资修建该座石平桥,长5米,宽0.8米,高4米,桥身呈南北走向。
(本文参考了达县政协《达县桥梁集萃》,使用了唐富雄和大树镇政府的照片。特致谢!)
本帖最后由 下岗职工 于 2025-11-6 12:00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