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达州工业发展的画卷,最亮眼的莫过于工业园区的“蝶变升级”。从昔日的资源输出地,到如今的产业集聚地;从单一项目落地,到全产业链成型——达州紧扣“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的核心目标,以大项目为基石、以产业链为纽带、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服务保障为后盾,让全市“2+7”园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达州融媒记者杨银乔:项目为王,是达州园区发展的不变信条。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如今已崛起为川东北工业“新地标”。“十四五”期间,达州工业发展如同按下“快进键”,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百亿级项目相继落地,如同一个个“动力源”,为达州园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期间,达州累计落地百亿级工业项目10个,50亿级项目8个,10亿级项目45个,大项目“扎堆”效应持续显现,为园区发展筑牢了“压舱石”。 如果说大项目是园区的“骨架”,那么产业链就是串联起骨架的“血脉”。达州围绕“3+3+N”现代产业体系,以“链主企业”为牵引,补链条、强配套、建集群,让园区从“企业集聚”迈向“产业集群”。 达州融媒记者毛露唯:作为中国苎麻之乡,大竹县立足资源做文章,这些年通过持续招引,先后引进多个项目入驻,打造产业集群。那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身旁的苎麻纺织产业园就是答案。 在大竹县苎麻纺织产业园,“中国苎麻之乡”的资源优势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四川亚缇纺织作为链主企业,建成了从苎麻脱胶、纺纱到织布的全流程生产线,而在它周边,慕织纺织、恒达纺织等6家下游企业依次排开,形成了“苎麻种植、初加工、纺纱、织布、服装”的产业链闭环。 大竹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徐曦:我们将继续实行产业链链长制,推动链主企业对标行业标准,不断提升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地位,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加快打造一批竞争力突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新赛道。 “十四五”末,达州“2+7”园区形成了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能源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轻纺服饰、农产品加工产业突破150亿元,产业链“生态圈”效应持续释放。![]()
在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中,科技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密码”。作为达州市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宣汉正原微玻纤有限公司生产的超细玻璃纤维棉打破国际垄断,这一亮眼成绩背后的“科研引擎”正是四川省微玻纤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达州融媒记者陈明: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实验室,就是打破欧美技术垄断的“战场’。以前,超细玻璃纤维棉的生产技术被国外企业掌控,产品价格高、供货周期长。现在,通过这里的研发团队5年多的攻关,我们不仅掌握了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开发出了10余种新产品,其中航空用隔音隔热玻璃纤维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四川省微玻纤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科长朱世豪:过去,我们缺乏相关技术和工艺,很难将产品用于特殊高端场景。现在通过多年的研究攻关,我们已经掌握了国际先进的高性能超细玻璃纤维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出的产品可运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 “十四五”期间,达州工业园区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28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6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2%提升至2.1%,科技创新正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达川融媒记者王佳星:在达州,园区发展并非千篇一律,既有资源利用的长远规划,也不乏精准定位、抢抓赛道的创新实践。达川区立足丘陵地形实际,精准锚定农机产业新赛道,以达州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为核心载体,靶向破解丘区耕作难题。从适配山地的小型智能农机研发,到构建“研发—生产—推广”全链条体系,既填补本地农业装备短板,更打造辐射川渝的丘区农机产业支点,为农业现代化注入“达川动能”。 达川产业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均志:目前,园区企业研发的小型耕机、山地收割机等产品,不仅在达州本地受到农户欢迎,还销往川渝两地的多个市州。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农机售后服务网络,争取把园区打造成川渝地区丘区农机装备的“研发高地、生产基地、推广中心”,助力更多丘区农户实现“轻松种、高效收”。 达州融媒记者杨银乔:从大项目的“加速落地”,到产业链的“环环相扣”;从科技创新的“突破突围”到“精准定位”抢抓赛道的创新实践,“十四五”期间,达州工业园区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如今,全市“2+7”园区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5.2%,成为推动达州“冲刺3000亿”的核心力量。未来,随着更多项目落地、更多链条完善、更多创新突破,达州工业园区必将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达州融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