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桥河村:古风古韵悠长 红色文化遍地

本文已经收录在专题:

      桥河村位于宣汉县红峰镇东南方,东接五马归槽景区(五马林场),西邻红峰场镇,南伴红峰镇垭口村,北靠红峰镇白雪村,幅员面积近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2亩,森林面积20000余亩,平均海拔900米,8个村民小组,3500多人。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名的马鞍山之战就发生于此。2020年,成为达州市传统村落。

                  错落有致的古院落
      桥河发源于马鞍山的南部山区平石板,经榛树河坝,流经冯家坝、侯家沟,进入厅房村于家坝,在炉城寨山脚汇入全家河。梁朝时,一谯姓男子占据炉城寨,修筑六道寨门,并劫富济贫。在谯姓男子占山期间,周边百姓纷纷搬迁至炉城寨山脚下繁衍生息,侯、谯、冯、何四姓成为主角。侯姓在侯家沟、火垭坪,谯姓在马鞍山、谯家碥,冯姓在冯家坝,何姓在何家坪、礼家湾修房建屋,并形成村落。保存至今的传统院落,修建于清朝及民国年间,有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等,朝向以地势为准,大都背山而立,以中间堂屋为轴线,面阔三间或五间,堂屋左右为正房,挨正房为转角。
      桥河村的院落为干栏式,通常以圆木(也有石柱)作装柱,圆木或方木作横向连接,通过榫、梁、椽、挑等形式连接成框架,用木板拼装四周作壁,上下用厚实木板做楼层地板,一楼一底,屋顶用人字形结构,覆盖粘土烧制的青瓦,一般下层开放或半封闭,便于存放农具、柴草或饲养家禽家畜,当地俗称“上楼下圈”或“吊脚虚楼”。有的将底层至地面的高度缩短为50至60厘米,铺实木地板隔潮,俗称地楼。上有天楼,下有地楼,俗称“天楼地枕”。
      桥河村保存有冯多合、苟在孝、何全洪等近30个传统院落,其代表为侯家大院,三进三出,一通到底,分前院、中院、后院,每个院子北面三间正房,东西各二间厢房,四梁八柱结构,所用材料为青瓦及各种木质构件,正房顶梁上刻有各种图案,灵气十足。东西两侧厢房与正房相互呼应,相得益彰。院坝青石铺地,街沿石、磉磴石上浮雕的戏曲人物、花鸟虫兽,构图唯美,刀法细腻,婉转柔和,不留丝毫斧凿痕迹。整个院落宽敞而内敛,藏风而聚气。据说,解放前这座老院子的主人叫侯大富,祖上通过做生意置下家业,前后历五代人,其家人全部移居。据村民介绍,侯家院子有200年的历史。解放后,分给当地村民,现居住10多家外姓村民。

                           规模宏大的古墓群
      桥河村石墓甚多、随处可见。尤其是遍布村中的古墓,不少造型别致,石刻精美,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何家坪保存较好的两座代表性古墓,分别为当地首富何岱和五品总兵何变三夫妇墓之墓,均修建于清朝,结构奇特,制式恢弘。何岱墓高约6米,中开一门,门高1.9米,宽约1.3米。石门两边各有对联,两个70厘米见方的楼空“福”“寿”字分列左右。门内,有约四平方米的六边形石坝,周围青条石作柱,板石镶嵌墙壁,上方以青条石做八角形磊叠,七级逐渐向上收缩至一正方形藻井平顶,平顶上镌刻精美图案,藻井平顶离地面近4米高。这种建筑封顶形式,当地村民称为“八角封顶”。石坝石墙上雕刻有人物、花草图案和两首七律诗,后方为墓穴。村民告诉笔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居民在里面碾米磨面。如此规模的坟墓,墓顶上没有坟帽,究其原因是墓主富而不贵。
      五品总兵何变三夫妇墓为达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大气派,墓前石桅杆高高耸立,两头栩栩如生的石狮端坐杆顶(一石狮已被盗),上书正楷对联:龙韬素裕品重玉摨,豹略初成名扬金阙。墓右前方立有石碑,记载墓主夫妇才能、品行。墓上的场景浮雕栩栩如生。左边一块一米见方的浮雕已被文物盗窃者拆下,意欲盗走,被当地居民发现,才得以保留下来。
      桥河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六根桅杆六座碑,吼天狮儿两边堆;两口水井在一堆,秀才状元成堆堆。其中说到的石桅杆、石碑、石狮,指向的都是依山而建的冯家坝古墓群,有大小古墓近百座,且保护完好。古墓群前立有三对六根石桅杆,其墓主人分别是清朝的冯学清、冯思让和冯思维三人。冯学清因是文秀才,于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八日立;冯学清之子冯思让(号雅歌)为修职郎,于咸丰九年(1859)孟夏月立;冯思维(号定甲)因文德郎于光绪七年(1881)仲夏月立。这样规模的石桅杆古墓群,在达州为仅见。冯家坝古墓群于2012年10月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在村中的红色记忆
      桥河村,徐向前、许世友、王维舟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此战斗和工作过,革命先烈的鲜血曾洒遍这片热土。桥河村是块红色的土地,因而孕育出红色的文化,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
      桥河村的红军石刻标语分为四类。有政治宣传、催生革命政权的:石匣子西北面的石壁上石刻“白军士兵们,你们家里景况如何,你们当了几年白色兵,连个铜皮皮都没有,替军阀当炮灰死了,真真划不来”,落款为“红九军政治部”;何氏宗祠右侧墓碑上阴刻“打倒国民狗党”;有军事动员、集结革命力量的:何氏宗祠门前两根各高约6米的石桅杆上,分别阴刻“肃清地方反动”、“扩大游击战争”;坟坪东北面100米处的古墓碑上石刻“活捉刘湘”,落款为“中国工农红九军政治部”;新桥河上石刻“打倒出卖中国民族利益的国民党狗军阀”,落款为“西北军区政治部”;幸福湾里石刻“要推翻帝国主义,必须首先打倒卖国的国民党军阀!”落款为“红廿五师政治部”;新店子侯朝明墓碑侧柱上石刻“为苏维埃政权而战”,落款为“红九军政治部”;侯家沟岩边石刻“保卫赤区”;有经济生产、保障军需民生的:新店子侯朝明墓碑石刻“平分土地”;有社会文明、实践执政理念的:侯家沟里石刻“实行一夫一妻”,落款为“宣汉反帝大同盟”。这些石刻标语,无疑为发生在村里的马鞍山反击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33年10月,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纠集各路军阀组成六路大军,向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发动“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将全军分成东、西两线分头迎敌,并亲率东线部队红4军、9军、30军、33军各部,共20余个团,在万源、宣汉和达县对付川军主力第五、六路。此时,红军已征战月余,且刚刚解放宣汉县、达县,便遭遇王陵基第五路主力21军。在这种情况下,红军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重点突破”的作战方针,主动后撤到沿山乡(今红峰镇)马鞍山。马鞍山海拔千米以上,林木森森,地势险要。红军以此作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阻止敌人进攻的阵地。
      1934年春节临近,王陵基回万县,川军攻势减缓。川军23军第三路郝耀庭贪功冒进深入马鞍山。徐向前决定腰斩敌军,2月10日夜,一声令下,红30军88师、红4军10师和红9军25师,分别向马鞍山、毛坝场、胡家场等地猛进猛插。88师265团奇袭楼口门,迂回马鞍山,与主力部队配合,歼敌一个团,端掉第三路警备司令部,击毙副司令郝耀庭。红军乘胜追击,于罗大湾歼敌一个团。11日攻击胡家场,歼敌21军3师7旅大部,活捉敌旅长张邦本,12日包围鸣鼓场许绍宗旅。经过四天激战,红军共击溃川军一个旅、两路警备部队、六个团,歼敌约两千人,生俘敌人近千人,击毙郝耀庭,俘获张邦本,缴获枪炮2000余支(门),击毁飞机1架,缴获大量物资,其中仅敌人准备过年的肉就有3万多斤。

                   桥河村的古韵和风景
     桥河村除古院、古墓外,还有古寨、古祠、古匾、古井、古树、古洞等,古韵悠长。
     古寨:炉城寨在侯家大院东南,水磨河山顶,与石宝寨遥遥相对,寨门六道,巨石砌成,非常坚固,至今完好。山顶地势平坦,土地丰饶,树木成荫,西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史志记载,炉城寨“长约五六里,宽广二里,远望之,方正如案然”。寨上清泉汩汩,是屯守的理想之地。当年的马鞍山之战,这里曾是红军与白军殊死搏斗的要塞。炉城赛悬崖边,有一道很大的石缝,从崖壁划过,是当传说中的漏米岩,其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从炉城寨对面山头圆山寨上望去,漏米岩的石缝清晰可见。
      古祠:何氏宗祠位于罗德湾、宣汉县五马林场边缘,掩映在绿树丛中,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占地约700平方米,四合院,木质结构,古祠正中堂屋内雕刻巨大石香案、何氏宗族祖宗牌位神台,两块石碑上刻有何氏宗祠碑序、族人族谱、建祠功德。磉磴石、梁上雕刻绘画较为精美,前有戏喽。1933年曾是红30军的指挥部。
      古井:双水井位于冯家坝古墓群左侧,占地面积逾100平方米,分为内外两井,外井可见,内井隐于农田之下,两井间以石槽相连。泉水自内井涌出,经石槽注入外井石水缸内,水质清澈,一年四季不断,即使遇到再大干旱,也从未干涸,能保证当地数百村民饮用。20世纪中期,为避水被污染,当地村民在外井周围,按原来的式样建造了牌坊式石室,四柱三间,石室左右保留着原来的一个小水池样子。水井正中上面石头上刻着“饮水思源”,两边石柱上分别刻着“吃水不忘开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五讲四美山清水秀,精神文明气象更新。”宣汉县文管人员初步推断这口水井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建造,距今有千年历史。
      古匾:桥河村民家中保存着多块木质匾,且年代久远。村支部书记何正伟家中珍藏有2块匾,一块匾上的文字为“花甲双荣”,正中有篆刻印章;另一块匾上的文字为“誉重圜桥”,落款“大京元何春林荣升,咸丰孟夏月”。八组的张家湾院子,曾经有5块匾,今存3块:分别为品重干城、谦吉堂、玉洁冰清,均为木质,立匾为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成为当地的宝物。
      古树:位于侯家大院大门口前的皂角树,200多年树龄,两人合围的树干,巨大的树冠为当地人撑起了硕大一片阴凉。离皂角树一公里远的冯家坝,有一棵枫树,树高超过40米,树冠覆盖300余平方米,齐胸测量直径1.4米,需要4人才能合围,当地村民称为“千年树王”。
       而今,桥河村有红军广场、车车石双景台、田园山水等,风景独好。

                略显神秘的僚人遗风
      作为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民俗文化,在桥河村得到传承和发扬,并贯穿于村民的日常生活。这里,农历正月初一,族中晚辈依次向长辈叩首作揖;端午节、中秋节送礼拜敬长者;丧葬以孝为本,人死后,简短鸣炮,请逝者同龄人打扫卫生,穿奇数衣服以及软底布鞋,移尸离床,白纸盖脸,装棺停放于堂屋,儿女和晚辈及儿女同辈包白帕子,帕子角拴麻线,俗称披麻戴孝。婚嫁信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即使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也要请媒人牵线搭桥。桥河村人爱好打锣鼓,这种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由铜锣、皮鼓、铙、钹组合而成,有10余种乐谱,分红事、白事两大类。逢年过节,一批民间音乐爱好者,专门聚在一起敲锣打鼓自娱自乐,俗称“打围鼓儿”。有趣的是迎亲的锣鼓队伍若半途遇上另一支迎亲锣鼓队,他们常常会停下斗锣。斗锣就像对歌,两支乐队一对一轮流演奏曲子,而且必须符合当时的气氛,直到哪支乐队接不上来才宣告斗锣结束,双方各奔前程,也绝不伤和气,只为助兴。斗锣全程,乐队双方只用音乐交流,没有只言片语,倒是双方迎亲队伍的人各自为自己的乐队呐喊助威。这些民俗中,或多或少保留着僚人的遗风。
      僚人是古代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传说红峰人在较远时候可能来自南方僚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服饰、起居、丧葬等都保留了古代僚族人风俗习惯。僚人大都聚族而居,聚居地多选择向阳、开阔地带,修建干栏式吊脚楼,挑斗木制住房,通常是上楼下圈,人住楼上,干燥、防潮,牲畜圈养在楼下。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颜色以白、蓝、青色为主,有围腰和腰带;鞋子都是用旧的破旧衣服洗净,依脚样裁剪,用针线密扎,一双鞋需要数天才能完成。食物主要是玉米,次为大米、土豆、红薯、小麦等。肉食主要有猪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的砣砣肉。为了把“砣砣肉炖熟、炖烂,火塘应运而生,僚人火塘在厨房地面下挖0.3米,呈一米见方,四边用条石砌成。在火塘正中系一火搭钩,将盛肉的容器,挂在火搭钩上,把柴火放进火塘,点火即可炖肉。
      (本文参考了传统村落申报材料和《深山明珠,美丽红峰》,特致谢!)

本帖最后由 下岗职工 于 2021-6-28 21:45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热门评论
  • 下岗职工 LV15 宰相 楼主
    2楼
    笔者所看到的传统村落中,这里石桅杆最多保存最好。
    6-28 22:20 · 四川
    回复
  • 西西啊 LV11 知府
    3楼
    感谢楼主
    6-28 22:55 · 四川
    回复
  • 小桥人家888 LV15 宰相
    4楼
    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有益资源,保护古村落,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6-29 05:10 · 四川
    1 回复
打开凤凰山下 APP,查看全部15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山友圈
  • 上午好

    痴情贱男

    22
  • #一起晒福利#

    弹道无痕

    20
  • 美好的一天!早安

    冷陌

    17
  • #我运动我快乐#

    弹道无痕

    16
  • 签到!

    0818-1

    16
  • #今天签到你第几?#

    弹道无痕

    16
  • 大家早上好

    Yuyun

    15
  • #今天签到你第几?#山友们:早上好!

    天苍苍

    15
  • 分享了图片

    爱吃酸萝卜

    15
  • 天天签到,领取专属福利#今天签到你第几?#

    逆流成佛

    14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凤凰山下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