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山川灵秀,人文荟萃,孕育出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达州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地域文化的瑰宝。 石桥烧火龙是达川区石桥古镇传承百年的民俗活动。夜幕降临,一条条由竹篾、彩纸扎成的巨龙在街头舞动,龙身插满烟花。随着一声令下,烟花齐射,火龙瞬间被点燃,火花四溅。舞龙者在烟火中穿梭腾跃,毫无惧色,场面惊险刺激。烧火龙寓意着驱邪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展现了达州人民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安仁板凳龙”产生于达州东部经开区安仁乡,流传于周边麻柳、檀木等20余个乡镇,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地方传统舞蹈。其工艺原始、形状古朴、通常用稻草等五种农作物在板凳上捆扎成龙的形状,象征五谷丰登,以板凳的四条腿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基本动作有追、赶、跑、跳、翻、滚、蹿、爬等,通过模仿龙戏水、龙摆阵、龙蹿珠、龙抱宝、龙配凤、闹龙宫、跳龙门、龙归巢等,充分显示了男子汉的强悍、敏捷、灵活和力量。舞者动作敏捷,姿态矫健,小小的板凳在他们手中仿佛化身为灵动的巨龙,在民间庆典中,为人们带来欢乐与吉祥。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铜质乐器的舞蹈,在明末清初开始盛行。所谓“饺子”,也就是我们对钹的俗称,因为它形似饺子两片合拢的形状。刚开始的时候,“铰子”曾是巫师跳神驱鬼时作为法器使用,因其欢快热烈、刚健粗犷的气质受到广大山区人民的喜爱,它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跳喜不跳丧”的特定形式,如今“翻山饺子”只为喜乐而舞。舞者以腰为轴,上半身稳如泰山,下半身灵活多变,脚步踏出复杂而有节奏的动作,手中的“饺子”随着身体的律动翻飞,犹如彩蝶翩翩起舞。其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俏皮活泼,常模拟劳动场景和动物形态,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宣汉县是土家族钱棍舞之乡,钱棍舞是流传在巴山大峡谷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表演者使用的道具用铜钱和竹棍制作而得名。“钱棍”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十帝铜钱。封建社会时期,在当地有权有势的人家,在大门上挂有大量铜钱。他们认为,铜钱上有皇帝的年号,皇帝就是真命天子,风吹动铜钱发出的响声,能够辟邪、招财、利市、平安、富贵。巴人钱棍舞的道具,将铜钱装进竹棍,在表演中以钱棍敲打身体各部位发出悦耳的响声,同样也是为了祈福。钱棍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而钱棍具有打击乐和打狗棍的双重功能,也成为行乞女艺人谋生和防身的随身器物。土家人笃信铜钱的撞击之声能够驱邪降福带来好运。于是钱棍舞流传至今,寄托着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汇彩亭堪称民间艺术的奇观。它以铁枝为骨架,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孩童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或神话角色,固定在彩亭之上。彩亭造型奇特,层次丰富,远远望去,人物仿佛在空中悬浮,如梦似幻。每逢盛大节日,彩亭队伍游走在街头,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吸引着无数目光,成为节日里最亮丽的风景线,彰显着达州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与卓越的创造力。 何氏剪纸不仅传承了剪纸的传统文化,也与时俱进,创造文创产品、肖像剪纸等。作品还在荷兰展出,文创产品在中国西部博览会上作为礼品赠送法国友人,何老师也将代表非遗传承人把剪纸文化带到西班牙,让剪纸艺术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