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乡村振兴的“先行官”,更是激活乡村发展的“金钥匙”。“十四五”期间,达州锚定“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目标,深耕农村公路建设,昔日坑洼泥泞的乡间小道蜕变为平坦通畅的致富大道。不仅破解了群众“出行难”的民生痛点,更串联起产业、撬动了文旅,为巴山渠水间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在宣汉县大成镇瓦窑村,四川纳智肥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生产线有序运转,叉车往来穿梭。作为一家专注生物有机肥研发生产的企业,原料多为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成品又需运往川东各地的农田,交通运输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如今,一条标准化的“四好农村路”直抵厂区门口,彻底打通了原料运输和产品外销的“最后一公里”,企业产能实现跨越式提升,还解决了当地及周边130多家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难题,构建起“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链条。![]()
四川纳智肥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劲:这条路没建之前,我们厂一年产量只有几千吨,原材料拉进来很困难,产品销不出去。自从这条路建好过后,产能已经提到3—5万吨,能够对宣汉县境内所有的养牛场粪污处理,一年能够处理30—50万吨,销量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川东。 路通则业兴,路畅则民富。“十四五”期间,宣汉县大成镇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纽带,累计建成农村公路300余公里,一张细密的交通网将全镇近百个种养殖基地、农业园区串联成线、聚合为链。蜀宣花牛养殖基地的肉牛远销省外,玫瑰花种植园发展起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通过便捷路网直达城市商超,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宣汉县大成镇副镇长张仕伟:“四好农村路”建设极大提高通行能力和物流效率,切实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有效带动了蜀宣花牛、有机肥料、玫瑰花等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当地老百姓户均增收突破一万元。 这样的蝶变,不止发生在宣汉。在开江县新宁镇,一条条平整宽阔的乡村公路蜿蜒伸展,直抵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交通条件的改善,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曾经“靠天收、肩挑背扛”的种养殖业,如今搭上了“物流快车”,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开江县新宁镇种植户刘志成:现在路修好了,肥料送上门,粮食蔬菜也可以上门收购,降低了我们的费用,增加了我们的收入。 开江县新宁镇养殖户刘家竣:路修好了,水产养殖更方便了,可以通大车了,我们可以销售到更远的市场去,提高我们的收入。 从产业基地到田间地头,达州乡村的蓬勃生机,源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全域推进和持续深耕。“十四五”以来,达州以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和交通运输常态化提质提升行动为抓手,持续加大农村公路投入力度,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8098公里,建成旅游路、产业路、农业环线及幸福美丽乡村路996公里,完成通组硬化路1367公里,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2362公里,分别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152%、167%、137%。如今,全市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通组路硬化率达99%,11座农村铁索桥完成公路桥改造,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75万公里,位居全省第2位,路网密度达50.2公里/万人,等级公路比例达98.7%。一张覆盖广泛、衔接顺畅、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已然形成,不仅铺就了农民群众的出行路、幸福路,更铺就了乡村振兴的产业路、腾飞路。 来源:达州融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