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作为曾经的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主战场的国家级贫困县,万源市立足欠发达实际,以“村村有岗、户户增收”微改革为抓手,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兴建特色产业工坊,让4.6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既破解了特殊群体就业难题,更走出了一条民生改善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欠发达地区共富之路。 中午十二点,万源市立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午休铃刚响,周玲玲就攥着工牌往家赶。步行十分钟跨进家门,为91岁的婆婆整理好衣服,转身扎进厨房为老人做饭。这样上班挣钱、午休顾家的日子,在以前她想都不敢想。![]()
万源市永宁镇村民周玲玲:我婆婆九十多岁了,身边离不得人,想出去又没法,然后看到我那些朋友在外面打工挣钱,我心里头还是有点着急。 转机出现在2023年,镇里引进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周玲玲通过培训后成为了一名分装车间工人。如今每月3000多块工资准时到账,走路十分钟就能到家照顾老人,日子过得踏实又安稳。 万源市永宁镇村民周玲玲:现在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每天还能回去给婆婆做饭、洗衣服,照看一下她,心头这块石头终于落下来了。 周玲玲生活的变化,是万源破解“就业难”的缩影。针对农村留守劳动力、需照顾家庭人员等群体的痛点,当地专挑技术门槛低、能带动多人就业的产业,把企业精准引进乡镇,让“挣钱顾家两不误”从念想变成了现实。![]()
万源市立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项立江:我们的种植和加工环节比较多,像产品深加工,分拣、包装等岗位主要是提供给周边的村民,现在厂里务工的村民就业的有100余人,可以保障每月收入达到3000到4000元。 在万源古东关街道庙沟河社区,残疾人陈传平也靠着家门口的工坊重拾了生活底气。2002年,陈传平在外务工造成肢体一级残疾后就业无门,直到社区用旧厂房改建成残疾人就业工坊,他第一个报了名,如今靠着每月2500元的收入,半年下来攒了一万多块。 万源市古东关街道庙沟河社区居民陈传平:我们这个工作其实不复杂,这一天工作就是7个半小时。每个月有2000块钱的保底,另外就是做那个小产品,都是一笔额外的收入,我们每个月的收入就是有到2300~2400,有了这笔收入,生活就不成问题了。 从照顾老人的留守户,到就业无门的残疾人,万源的产业工坊总能“精准滴灌”。这些工坊大多由废弃校舍、旧厂房改造建成,既帮助企业省了成本,又让闲置资产“活”了起来。目前,全市71个工坊覆盖31个乡镇(街道),涉及新能源、茶叶加工、手工制造等8大产业,4.6万多人实现就近就业。 为了让群众稳得住、挣得多,当地不仅推出“吸纳就业奖补+社保补贴”政策,累计给企业发放1268万元扶持资金,更建起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网,搞起“1名干部+2名技术员+N个岗位”的包联机制。 万源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谭扬:“村村有岗、户户增收”行动,是我们瞄准乡村振兴痛点、破解群众就业难题的“微改革”实践。为了让岗位“供得上”、产业“立得稳”,我们一方面加大企业招引和本土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既稳步拓增岗位总量,又推动岗位类型从单一向多元升级;另一方面,专门抽调农技、加工、法律服务等领域专业人员组成服务专班,针对就业人群开展“点对点”岗位技能培训,更同步做好权益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0161个,成功吸纳4万余人实现就近就业,村民月人均增收可达3000元。 眼下,万源正规划再建20个村级加工坊,随着“村村有岗、户户增收”行动推进,必将书写更多民生温暖故事,为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万源经验”。 来源:达州融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