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达州坚定不移贯彻“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的发展导向,以创新为笔,以转型为墨,在传统工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的赛道上全速奔跑。从钢铁基地的绿色重生到循环经济的闭环构建,从新材料的突破研发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这座城市正经历着从“汗水工厂”到“智慧高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引领”的深刻变革。今天,让我们走进达州的工业一线,见证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转型之路。 达州融媒记者陈明:这里是曾经承载着达州工业记忆的达钢旧厂区。几年前,这里机器轰鸣、烟囱林立,一度是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但随着时代发展,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而如今,一场深刻的工业变革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达州正以“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为导向,书写着从“汗水工厂”到“智慧车间”的转型篇章。 达州融媒记者陈明:今年4月,以“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为核心理念的方大达钢新厂区揭牌,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装备集群与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融合,实现焦化、炼铁等工序数据“不落地”传输,生产调度率提升超40%,可监控2000余项指标,达成生产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整合。新厂区还构建生产、经营管控一体化架构,实现全厂“一键操作”,工序能耗显著降低。 方大达钢动力厂副厂长甘旭:新厂区以绿色转型引领行业新风尚,环保投入占比17%以上,致力于打造4A级工业旅游景区新标杆。新厂区自发电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同时,通过一系列精细操作,使2025年公司累计外购电较去年同期下降90%,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6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6.89万吨,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绿色钢城交上一份完美的生态答卷!![]()
从“传统制造”到“新能源赛道”,蜂巢能源的落户为达州工业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走进达州高新区的锂白新材料科技(达州)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贯穿整个车间的物料管道有序分布,通过先进的自动化系统控制,物料被精准送达每一个生产节点,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95%的自动化,可保持24小时不间断运行。 锂白新材料科技(达州)有限公司总监王永禄:自锂白新材料落地达州以来,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当地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与支持——从项目审批到配套保障,全程“绿色通道”让我们快速扎根;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企业稳健发展:一方面,营收规模稳步增长,产品顺利切入下游动力电池企业供应链,为达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我们还带动了周边数百位人员就业,不少本地技术工人、高校毕业生在这里找到了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地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如果说新能源产业是达州工业的“新增长极”,那么新材料产业就是它的“核心支撑力”。达州新材料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以玄纤及其复合材料、微玻纤及其复合材料,钒钛钢铁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其他高分子材料5个方向的错位发展。现有新材料规上企业114户,培育引进了达州钢铁、航达钢铁、正原微玻纤、迈科隆新材料、炬原玄武岩、中节能、光亚科技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其中正原微玻纤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玻璃棉生产企业,其隔热隔音玻璃棉已用于C919大飞机制造,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此类材料的企业;炬原科技玄武岩纤维原丝产能居全国第一,建成行业内首个融合数字孪生技术的万吨级池窑智慧生产线。 四川炬原玄武岩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祖林:目前原丝订单量在全国占比40%以上,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多地,达州制造的玄纤自行车、玄纤布还走向欧美国际市场。同时我们还积极扩充产能、推进原料本地化、探索降本增效。未来,我们将持续奋进,为达州工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为推动新质产业持续发展,达州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下足了功夫。达州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合作,先后搭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等联合创新平台,聚焦产教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共性技术攻关,加速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 达州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马国春:我们产研院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汇聚了一批高端创新人才,致力于解决达州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目前,已经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并成功实现了转化应用,为达州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达州融媒记者陈明:从浓烟滚滚的钢铁基地,到动能澎湃的新能源战场;从传统制造的路径依赖,到创新驱动的多元发展,达州工业的每一次转型,都镌刻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彰显着破茧成蝶的智慧。在“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的号角下,这座城市正以全新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工业传奇。 来源:达州融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