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达城上后街、下后街;大北街、马蹄街十字路口
本文撰写的奇人,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达城那些言行异于常人,被广大市民好奇关注的人。
1964年,达县曲艺队成立,达城民间说唱艺人全部加入,另招收十多名青少年学艺。
“扯疤眼”: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达城有一个说金钱板的说书艺人吴青山,40多岁,个头不高,略胖,嘴唇合不拢,呈椭圆形,常穿中式对襟衣服,因眼睛有疤痕重叠,大家叫他“扯疤眼”。他说书的时间主要是晚上,地点在西门上、东门上或上后街茶馆。
茶馆靠墙的座位是用竹片做的凉椅,茶馆中间摆着几张方桌和条凳,茶具多是盖碗茶。扯疤眼说书时,站立在大方桌上,手持三块竹板,长约一尺,宽约一寸。金钱板没嵌铜钱,扯疤眼开场表演时,总要将金钱板打击两三分钟,右手执两竹板敲击,左手执另一竹板敲打那两块竹板的两端击节,竹板翻飞,声音清脆,时而急促,时而悠扬。有听众要求打“肉莲花”并给予打赏:扯疤眼便脱去衣服,露出身上的疙瘩肉,有节奏地拍打胸脯、大腿、额头、手臂、腰臀等部位,动作粗犷有力,身体被拍得发出“啪啪”作响。
扯疤眼说书以打、说、唱、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多用方言土语,大多押韵,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铿锵有力。他声音洪亮,表情和肢体语言丰富,表演时还加入口技,模拟马蹄声、风声、战鼓声,惟妙惟肖。他唱说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水浒传》《小菜打仗》很精彩。他手舞足蹈,快板与说话的声音相互交融,绘声绘色,很有吸引力,常常引得大家喝彩。每到关键时刻,扯疤眼便会停下来,说是要休息,帮忙者便沿座收钱。客人给多给少,他从不计较。
扯疤眼是文盲,拜师学艺,由师父口传心授。他虽然记忆力了得,但偶尔也有忘词的时候。这时,他便会不断敲击竹板反复唱说:“门闷门”(方言,怎么回事)。这时,听众便会心一笑,向他传递中断了的唱词。
那时,达城电力不足,茶馆15W的灯泡呈暗红色,经常停电,点上油灯继续表演。有一位帮忙张罗的收钱者,姓甘,高度近视,戴着厚厚的眼镜,达城人叫他“甘瞅波”,趁着停电时,伸出二指拈了张贰角钱的纸币,悄悄揣进衣兜。扯疤眼虽然在喝茶休息,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收钱者,见状却不发作,说书时唱道:“甘瞅波太可恶,电灯一熄摸我贰角”。这句唱词竟成了当时的童谣,流传于达城的大街小巷。
有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在茶馆门口行乞,茶老板欲驱离,扯疤眼劝止,示意从当天的收入中取钱施舍。老者仍不肯离去,要听说书。扯疤眼便给其安排座位,并代付茶钱。此后,老者常到茶馆听书,茶钱和说书钱自理。
1964年,达县曲艺队成立,民间说唱艺人全部加入。如今,随着说书艺人吴青山谢世,金钱板已后继无人。
左一李有弟
“二和尚”:李有弟,生于1942年。清朝时期,李有弟在开江的外爷外婆参加白莲教,遭到朝廷镇压,其母亲8岁时逃难到达城亲戚家定居,长大成人后嫁入李家。起初,李母生有多个子女均夭折,后来去真佛山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随后,李家生有四个儿子,小名便以“和尚”称呼:大和尚李有孝,二和尚李有悌,三和尚李有忠,四和尚李有信。后来,李有悌改名为李有弟。
1958年,李有弟16岁时,拜宣汉胡家的名中医学医。1962年,李母请达城名医魏宗山收李有弟为徒,成为其关门弟子。魏宗山幼时读经史,清朝光绪年间考中秀才。1928年,魏宗山弃教从医,成为达城一代名医。
李有弟在兴隆街魏宗山中药铺学医5年,并学习毛笔书法及研读中医书籍,再做堂医7年,直至魏宗山1974年去世。时年32岁的他,在人民公园旁大众旅馆围墙处开设“李有弟中医诊所”。
名师出高徒。李有弟不仅继承了魏宗山的精湛医术,还继承了魏宗山的医德,常对贫穷患者义务救治,不收分文。疑难杂症,药到病除。万源、宣汉及铁山那边生病的农民也常常背着背篼到李有弟的诊所看病抓药。
襄渝铁路修建时期,铁道兵5757师部有位工程师,平时手掌爱出汗,稍微一动就全身出大汗,严重影响工作,到多家大医院医治未果,李有弟在魏宗山留下的药方中加大药量好几倍给其治愈;20世纪80年代,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的马识途到达州考察,来到李有弟诊所。当马老报上姓名后,李肃然起敬说:“我知道你是知名作家”。马笑了笑说:“自古文医不分家”,并对李的药方、毛笔书法大加赞赏;20世纪90年代,80多岁的魏传统将军重病住院,达州委派李有弟专程赴京诊治。
李有弟根据“肾乃先天之本”的中医理论,泡制滋补药酒,功效甚佳,供不应求。1996年,他租用罐头厂的车间酿造药酒,取名“圣阳春”,有温补肾阳、强筋健骨等功效,风靡达城。1999年,有重庆商家经考证,有意向其购买一万斤包装销售。去重庆商谈的行程中,发生意外,李有弟不幸去世。人们敬佩他的医术和医德,纷纷前往吊唁,花圈摆满了小北街水车楼的巷子。
“龚笛子”:龚新一,生于1943年,达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竹笛王,人们叫他“龚笛子”。他自幼爱吹竹笛,天天站在南门河坝的礁石上面向州河演练。刮风下雨,他便穿戴着蓑衣斗笠演练。1959年,他参工到达县电池厂。1960年,达县民兵师文工团成立,他参加文工团民乐队,常常表演笛子独奏,还可以边吹笛边跳舞。他对演唱者要求较高,若达不到要求,则拒绝上台为其伴奏。
为方便排练节目,上级安排龚到钟表社工作。民兵师文工团演员主要来自达县专区艺校及民中。1961年艺校、民中相继停办。艺校演员、民中学生分别被安排进帽鞋社和钟表社上班。
夜晚,闲暇无事时,龚喜欢在翠屏路钟表社门口吹奏笛子,模仿鸟类鸣叫,常常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聆听。
1958年,省建二公司支援大巴山区建设。1960年,部分成都的建筑工人并入达县专区建筑公司。成都建筑工人刘朝融,擅长口技,到钟表社门口表演鸟叫时,竹笛的鸟叫声与口技的鸟叫声相互争鸣,甚为热闹,围观的人群聚集了半条翠屏路。
龚个子中等,头发自然卷曲,国字脸,络腮胡,刮得铁青。手上常戴着两只手表,一只是自己的,另一只是顾客的,修好后试戴。他虽然学修手表没几年,却技艺精湛。凡是高端手表,钟表社都安排他接修。20世纪80年代,电子手表普及,达城修钟表的业务日渐下滑。龚离开达城,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摆摊修表。
近几年,年过80岁的龚叶落归根,回到达城,不时去翠屏路原钟表社旧址看看,更多的是在翠屏路一个修钟表摊上坐坐,与老同事摆谈过去的时光。
“段老坎”:老坎系达州方言,是木讷、不灵活、呆板的意思。20世纪60年代,30多岁的段老坎,个头中等,膀阔腰圆,眼神迟滞,嘴唇较厚,口迟言钝。
早年间,段本是一个精灵人,只要对方说开头一句,他就知道对方后面要说啥。当时的风俗是“早结婚早享福,早栽秧早打谷”。段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年过30岁,仍未能成家,被视为另类。父母数落,社会讥讽,段心情抑郁,情绪低落,自感绝望,竟被婚姻大事迷了心窍,成了老坎,失去判断,懵头懵脑。
悠悠万事,唯结婚事大。段老坎常托人帮忙找对象。有些人以介绍对象为名,骗他吃喝,要他酬金,段老坎心甘情愿,竟不知真假。
达城有一个合作店的会计,姓李,颇有智慧,喜欢捉弄人,答应帮忙给段老坎找对象。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有一天,李为了交差,也想捉弄段,便撺掇段去蚕丝厂相亲。段老坎借来戏剧服装,化装成书生模样,披红戴花,手捧绣球,在厂门外表演,吸引了不少女人围观看稀奇。然而,段老坎的绣球抛出时,那些女人却纷纷躲避。几个小时后,满身大汗的段老坎就累趴在地。
李与随行者捧腹大笑,扶起段老坎,故作严肃地说:“今天时运不济,要不断努力,你总会成功。”
其实,李会计与段老坎年龄相仿,也是未婚大龄青年。有一天,一个路人拦住李会计,说自己有一女儿,20多岁,是农村人,想嫁一个有城市户口的人,托李帮忙向段老坎提亲。
李见这个农村姑娘长相俊俏,就提出干脆让对方嫁给自己。不料新婚一个月后,这个新娘就“放飞鸽”,偷得家中财物后逃之夭夭。
李会计躺在床上,高烧不退。有朋友前去看他,他羞于见人,坚决不开门。段老坎提着水果去安慰他,李起身开门,抱着段老坎痛哭流涕。到底是悔过还是感动?只有他自己知道。
本文达州晚报发表,另补充照片,系网络图片
本帖最后由 秦巴闲士 于 2025-9-18 17:18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