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古代的十大名人,分别是东汉名将冯绲,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王平,十六国时期成汉开国皇帝李雄,唐代诗人元稹,明朝户部尚书卫承芳,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破山禅师,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唐甄,清代守台名将王万邦,清末教育家刘行道。本文介绍的则是南明兵部尚书李长祥。
一、李长祥身世
李长祥,明末抗清英雄、政治家、文学家,鲁王监国(南明)兵部尚书(不少资料介绍为兵部侍郎),字研斋,亦字子发,号石井道士,出生和去世时间、出生地点均说法不一。出生时间:市博物馆是1609年,《达州市志》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邓小军是1610年,《达州牌楼李氏家谱》是1611年;去世时间:市博物馆、《达州市志》是1673年,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邓小军研究最新结果是约1679年。出生地点,一说是通川区老城今李家巷的下李家院子,一说牌楼坪。
李长祥出身于官宦和书香世家。入川始祖李樾,南宋进士,任果州(今南充市)刺史。曾祖李素,廪生;祖父李璧,恩贡,永昌府通判;父李为梅,庠生(秀才)。
李长祥年少时,喜欢练武并且谈论怎么用兵。明崇祯癸酉年(1633)中举后,两次起兵,抵御张献忠所管辖部属的侵袭,帮助知州守达城。崇祯七年(1634)春天,李长祥赴京会试,到襄阳被张献忠部属阻挡,回到达州起兵千人帮助张联象知州守城。崇祯十三年(1640),张献忠再次入夔关,明朝总兵方国安溃败,仅五人骑马跑到达州,张献忠尾随进攻达州。这时,李长祥会试归来,招募千名兵,与总兵合力抵御张献忠,相持五天,张献忠退去。
崇祯十六年(1643)中进士(误以为探花,因而,在达城留有探花井,桥湾有探花坟),开始在朝廷为官,这个官就是翰林院庶吉士(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军进入山西太原,下代州,分兵向大同、保定、真定,进攻北京。吏部给事中吴麟征请撤山海关宁远军,保卫京师,李长祥奏请,却不上报。十八日,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城。十九日晨,思宗在万岁山寿皇亭自缢而死。明朝灭亡后,李自成改李长祥为州牧,李长祥不接受,逃奔南京(今江苏南京)。五月初三日,清兵进入北京。福王即位于南京,李长祥任监察御史。清兵南下,鲁王朱以海在浙东监国(监管国事)。李长祥在浙东起兵抗清,鲁王加封他为右佥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四品官),监督部队西行。
顺治二年(1645),李长祥与张煌言等分别在山寨集结兵力,李长祥军在上虞(今浙江上虞)的东山,且耕且屯,艰苦抗战。
顺治四年(1647),李长祥升鲁王监国的总督部院(既是官职名称又是官署名称),联络全浙江,订于十一月会攻绍兴(今浙江绍兴)城,十二日,泄密。
顺治五年(1648)初,清朝大兵攻东山,前军章有功战死。这时有百夫长12人,常被清军指使为间谍,中军汪汇与12人相约在第二天将李长祥捆绑献给清军。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后,12人忽然商量:“怎么可以杀忠臣呢?”发誓逃跑。汪汇得知后却没能追上。李长祥再次招兵买马,驻军上虞夏盖山,且耕且屯,不扰民,军容齐整。
顺治六年(1649),鲁王监国自闽中到舟山(明废昌国县治,称舟山城,清定海县,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在今浙江东北部东海海域舟山群岛主岛舟山岛),李长祥入朝,任兵部左侍郎。
顺治七年(1650)春正月,李长祥晋升为鲁王监国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赐尚方剑。
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打舟山,监国行朝城破,李长祥亡命逃走,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因负伤被清兵捉拿,押到山阴(今浙江绍兴),捆绑到军门陪斩,后被软禁在山阴。这时,李长祥家属也遭迫害,原配黄夫人,因此颠沛流离而死。
顺治九年(1652),李长祥被羁押安置在江宁(今江苏南京)。
顺治十二年(1655)元宵节,李长祥在南京灯市看见数幅墨竹画,人们争着高价购买,便问是哪个人画的,有人轻蔑对李长祥说:“你不晓得?”后来才说是钟山秀才。李长祥还是不知钟山秀才是哪个人。十月,江南总督马鸣佩,听说李长祥独自一人,怕他有其他想法,张扬着为其说媒。这年冬,李长祥和姚淑结婚。李长祥见新妇作画,才知钟山秀才之为女子,竟然成了自己的老婆。
康熙元年(1662),李长祥投靠杨廷监,选择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居住,建桃园草堂,命名“天问阁”。
康熙三年(1664),浙、闽沿海和西南各地的反清火焰已被扑灭,清政权日趋稳固。李长祥从江苏经河南,历河北、山西,沿长城至云中(今山西大同)等地,历时两年,行程万里,访求遗民,密谋恢复。姚淑深明大义,强忍离别之痛。
康熙十一年(1672),李长祥至福州(今福建福州),秘密策动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反清。姚淑同行。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复明,以蓄发、易衣冠号召天下。康熙十三年正月元旦,吴三桂发布兴明讨清檄文。吴三桂从昆明密遣使者赴常州聘李长祥。
康熙十三年(1674)正月,李长祥姚淑及二子阖家,离常州沿运河溯长江赴湖南。三月,李长祥自岳州(今湖南岳阳)经洞庭湖、沅水至常德,会见吴三桂,受优礼,问方略。李长祥曰:“急改大明名号,以收拾人心;立怀宗后裔,鼓舞忠义。”当时吴三桂对李长祥作出承诺,并拜李长祥为兵部尚书节制(指挥)岳州将军兵马。李长祥于是暂时接受。
岳州是湖南反清前线咽喉重镇,关系湖南全局安危。李长祥指挥吴军众将分道拒战,大败清军,清军未能攻占岳州,退保荆州,从此“无敢渡江撄其锋者”,长达五年。岳州大捷是明亡以后汉民族抗清战争史上一次罕见的大胜利,充分体现了李长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一日左右,吴三桂终于未能听从李长祥立明后裔建议,李长祥脱离吴三桂而去。李长祥、姚淑及二子自湖南南下,在广东仁化丹霞山别传寺僧澹归的帮助下,于四月八日以后抵达仁化丹霞山河头寨隐居。澹归和尚,即明朝遗民金堡,是恢复明朝的志士。
康熙十八年(1679)左右,李长祥病故于仁化县丹霞山河头寨。
康熙中期(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即1681年至1706年),李长祥之长子李亩(黄夫人所生,当即是文献所见李鬲(gé),或李长祥之二子(次子为姚淑所生),将李长祥灵柩从广东仁化丹霞山河头寨迁运回四川达州,安葬于桥湾镇钟山寨。
二、李长祥世家
《达州牌楼李氏家谱》记载,牌楼李氏始祖李樾,上海松江区(嘉兴府秀州华亭县)人,南宋进士,任果州(今南充市)刺史。元朝军队骚扰宋朝,他奉命来达州抗击元军,负伤后暂居达城,宋亡后,定居达城北门外。李樾死后,埋葬在今通川区罗江镇高石社区,张爱萍故居左侧约100米处。2011年6月16日在此重新立“故始祖宋进士果州刺史李樾老大人之墓”大理石碑。由于李樾墓地四周埋葬的李氏族人较多,当地人称李家坟园,今已不存。
从李樾入住达州,至今已800来年,李姓氏族枝叶繁茂,主要分布在通川区的牌楼、北岩、魏家、蒲家、双龙、西外、碑庙、金石,达川区的桥湾、南外,宣汉的大成、王家,通江县和西安郊区等地。外出做官的后代散居全国各地。据毁于20世纪60年代的《李氏家谱》记载,从南宋到清朝,出现42名进士,都在各地为官,可谓“枝繁叶茂,柯条遍神州”,达州望族。民国《达县志》收录的《李氏宗祠碑记》给予很高评价:“州古称雄郡,民最众,然惟李氏及二三族称古户。二三族微矣,惟李氏族独盛。子若孙读书游学校者若干人,游学校而仕者若干人;即不游学校,类皆谈孔孟、晓礼节”。
身居一品大员的明朝李良祯,因官显功大,其父亲、祖父、曾祖父受封赠三代;李维刚官至清朝将军,其女婿罗思举(宣汉人),时任云贵川及湖北提督,授予一等轻骑都尉,赐振威将军;清朝嘉庆举人李自超任湖广巡按;进士李艳山入翰林;李迪封威远将军;李文秀任浙江总督;李戴霞官至六部尚书、太子少保。李长祥的继配夫人姚淑,字仲淑,号钟山秀才,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容貌很美,能写诗,擅长画墨竹,著有《海棠居初集》诗集(魏尧西、邓小军父子编有《姚淑还炭疽诗集编年笺注》一书)。李长祥的外甥唐甄(唐大同),成为中国古代100名思想家之一,中国古代100名思想家之一,著有《潜书》。
现代,李中一曾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李开道曾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开芬享受副兵团级待遇,李中权曾任北京、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李崇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荣曾任眉山市委书记。
三、李长祥遗存
李长祥留下的遗存,除《天问阁文集》外,在达州,有北岩寺楹联、李长祥《天问阁集》藏书印、李长祥神道碑,以及“探花坟”遗址。
1、北岩寺楹联。位于北岩寺路226号李洪德家,这里曾经是李寺佛堂,如今保留两根约3米高、0.5米长宽的石柱,上有楷书楹联。因李洪德建房石柱或被打孔,或遮盖,经李洪德回忆和首都师范大学博导邓小军教授考证,楹联应是:
流芳传果州,世泽长流,首称南渡籍;
遗像存宣汉,英灵丕显,同听北岩音。
上联赞叹始祖李樾出任果州刺史,恩惠世代相传。下联赞叹先祖李长祥遗像存达州,英灵大显于世,和大家一同聆听北岩寺钟鼓之声。楹联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尤其难得的是,表彰了李长祥崇高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如果作于清朝时期,还体现了隐藏的反清复汉思想,和隐微不露的很高微言艺术。
书法家朱景鹏先生评价楹联书法:点画笔触顺理成章,捺撇自然,起笔落笔讲究章法,间架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有骨有肉,相得益彰,线条较丰满,运转自如。有的笔法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始终贯穿了楷体形态,也有的线条是笔断意连,整体表现不失凝重。不失为一件有价值的文物。
2、《天问阁集》藏书印。李长祥《天问阁集》藏书印保藏在李吉福家。印文面正方形,铭文四行,行四字,直行从右往左,篆书,铭文:“李长祥十代孙李潜氏家藏天问阁遗墨”。象牙材质,高4厘米,边长2.3厘米,铭文字径约0.5厘米。
3、李长祥神道碑。达川区桥湾镇钟山村原有两块李长祥神道碑,分别位于今钟山村一组、三组,当地人称三组的为上神道碑,一组的为下神道碑。下神道碑毁于20世纪60年代末。上神道在钟山寨李长祥墓之东南,碑阴朝向西北方向,标志神道以神道碑为起点,以李长祥墓为终点。碑的北边是桥湾通往达州的古道。碑首在20世纪60年代末遭到破坏,荡然无存,碑座部分遭破坏。现场测得神道碑高210厘米,宽93厘米,厚21厘米;底座长147厘米,宽147厘米,高50厘米;碑中的字,长、宽各10厘米。因风化等原因,不能完全看出碑文。经过拓片和考究,只能大致了解正面和背面中间的竖行大字。正面正中大字记录了李长祥在南明(鲁王监国)时任兵部尚书(《达州牌楼李氏家谱》记述“碑的正面刻有‘兵部尚书智勇李公讳长祥志辉初号研斋正性之神道’”);背面正中的竖行大字,记录了李长祥在明朝中进士等有关情况。以前研究李长祥最重要的三位学者,何龄修、马里千都只说到任兵部侍郎,只有周采泉提到,但是没有出处。这块神道碑碑文,佐证了李长祥任过兵部尚书一事。
首都师范大学博导邓小军教授2024年6月3日至5日,专程从北京到桥湾镇钟山村考察神道碑,写下了“逶迤神道在青天,碑矗悬崖绝壁巅。生是明人死明鬼,铭文断烂白云边。折趺(fū)斩首似刑天,挺立碑身霄汉间。活在后人血流里,巴河呜咽九回环”的《李长祥神道碑诗》。
4、“探花坟”遗址。桥湾,曾为州、郡、县治地。民国《达县志》“山脉水系·高峰寺系”中记载:“桥湾河场,为宋永睦废县遗址,有明永睦寺山门及石刻犹存……中山寨有明李侍郎研斋墓”。永睦县,民国《达县志》“建置门·沿革”有这样的记载:汉朝时为宕渠县地,南北朝时期梁朝(502—557)设置永康县,并设置万荣郡。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951—960)沿袭这一设置。北周天和初年,郡民造反,攻打围困郡城,阻断山路,通州刺史辛昂招募通州、开州三千兵予以平定。隋朝开皇初废郡,县划归通川,十八年(598)改为永穆。唐朝武德二年(619)在此设置万州,贞观初废除万州,县属通州。宋朝沿袭,改为永睦,元朝时被撤销。文中的中山寨,今称钟山寨;李侍郎研斋墓,当地人称“探花坟”,系李长祥之墓。
“探花坟”遗址位于永睦村六组、钟山寨半山腰,坐落在一块较为平缓的坡地上,面积不大,约有一亩多地,墓后是山崖,如今,墓已不存,墓前右侧留有不成规则的石头。
李长祥死后,于康熙中期,由长子李亩(黄夫人所生),或者次子(姚淑所生),将其灵柩从广东仁化丹霞山河头寨运回四川达州,安葬于桥湾钟山寨。为何葬于桥湾而不葬于其出生地达州城附近?这除与他反清复明、清朝政府禁限有关外,交通、地理也是值得考量的因素。民国《达县志》“山水系下”称通川江(今州河)一水判南北,巴河一水判东西。通川江面广约三四十丈,浅滩漕口水厚尺余,上下揽载长不过二丈许,到合州、重庆的大船,要等到涨洪水才开始航行。巴河河面较通川江宽,弯度大,舟楫便利,不逊于州河。两岸沃壤,出产丰盛,又是永睦县的旧治。其子通过水路将李长祥的灵柩运至桥湾安葬,既方便又安全。据当地人讲,从九江,同时用48口棺材运回桥湾安葬,李氏族人长年守护,每逢清明还要派专人去扫墓。
四、李长祥著作
李长祥不仅具有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而且诗文俱佳,著有《天问阁文集》(一称《天问阁集》)《杜诗编年》《易经参伍错综图》及诗集等。除《天问阁文集》和7首诗外,都不存在了。
《天问阁文集》,因李长祥、姚淑夫妇在今江苏省常州市所建桃园草堂“天问阁”而得名,全书四卷,北京图书馆藏有手抄本。清朝光绪年间,赵之谦所刻《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收入了李长祥的《天问阁集》,但是一个“残册”,不全,原名《天问阁明季杂稿》,清代学者、文学家全祖望看到是这个本子,他在《鲒埼(jié qí)亭文集·前侍郎达州李公研斋行状》中,最早记录了《天问阁集》,认为整个集子除此一篇作于丙戌(1646年)之前一年外,其余均作于丙戌之后。清末民初收藏家刘承幹的《求恕斋丛书》全部收录,并附《海棠居诗集》。
达州也刻有《天问阁文集》,是由李长祥的族孙、进士李淑在清朝嘉庆年间刻成的,刘行道称之为达县本,它的版刻存藏在李氏祠堂之中。达县本刻得很差。刘行道整理、重刻了达县本《天问阁文集》。他把李长祥的文章加以分类,分为传、记、碑铭、杂著、书、论、序、吊祭八类;又根据《达县志》增加了《戛云亭记》《北岩钟鼓记》两篇文章。为使《天问阁文集》能够广泛流传,刘行道把他整理的本子,委托给在浙江做官的吴小村(吴德肃字小村)付印。
现存李长祥《天问阁文集》有三种刻本,即赵之谦《鹤斋丛书》本(残册)、刘承幹《求恕斋丛书》本(刘行道整理之本)和李子安补刊的《天问阁文集》。1984年,文物出版社曾出版线装书,1988年,达川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过精装校点本。
李长祥《天问阁文集》涉及明末清初的历史和社会现状,反映了文学与思想风貌,前人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智略瑰瑰,才辩纵横”“胜国遗闻,言之翔实,可据为史乘之资。与友人论文诸书,深痛有明一代文章之病,锐以起衰扶弊为心,其持论尤多切挚。”
民国《达县志》收录了李长祥一首《野池秋夜》诗:积水连荒草,空明皓月悬。已知清似镜,不觉旷于田。那有潜龙蛰,应无涸鲋怜。一方河汉影,永夜落尊前。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尧西、邓小军《姚淑海棠居诗集编年笺注》,台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23年3月初版。
2、《达县志》,1938年版。
3、李长祥《天问阁文集》,达川市地方志办公室,1998年10月整理印刷。
4、章继肃《李长祥的著作》《达县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1月第四卷第一期。
5、章继肃《孤忠与美人》《川东学刊》,1994年7月,第四卷第三期。
6、郑景瑞《达州老城记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
7、郑景瑞《达州老城往事》,团结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
8、郑景瑞《三进桥湾,探寻李长祥神道碑与“探花坟”》《达州晚报》第十一版,2024年11月7日。
本帖最后由 下岗职工 于 2025-9-1 16:40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