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国行】中国宣汉巴山大峡谷文化溯源之——灵官庙
灵官庙为什么会出现在巴山大峡谷的罗盘顶?不妨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进行分析和探究。
首先,应明确一个最基础的认识点,那就是道家的宫观或神殿,都非常注重地理环境的选择,其更侧重于奇绝秀美的自然环境。
通过对中国古今著名的道家文化胜地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即这些道家文化胜地,都处于绝好的自然环境之中,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物华天宝的上好风水宝地。也在一定层面上证明道家很讲究风水,认为风水决定气运。故选得好则气运佳、生发旺,发展前景一定很乐观。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强调气运,个人有个人的气运,家族有家族的气运,国家有国家的气运,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气运。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多种内涵解读,运势、运程、运气等概念,在所有中国人心里,都有相一致的期许,只是深浅程度或有不同。运,似乎隐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可让人领悟、且可主宰某种趋势的隐形能量。得好运者就幸运,遇厄运者就背运。运总是在变化着,似乎没有定势,有时又似乎有定势。故古人有“时来运转”的期许,更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著名诗语。 不可否认, “运”是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且既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更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被誉为核心道教的四大名山:湖北十堰的武当山、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安徽黄的齐云山,无一不是风光景色极佳之处。还有江西三清山、甘肃崆峒山、陕西终南山、河南老君山、广东罗浮山、江苏茅山、山东崂山,以及泰山、华山等,都有绝好自然环境禀赋。这既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选择,也许是对“道法自然”的另外一种承载和阐释。 当我们参访这些道文化胜地时,首先便会折服于自然环境的奇绝,而后才是对其内涵的了解与探究。这是人类自然审美的基本逻辑和规律。因为外在感官的审美,往往决定了对其内涵美的进一步了解和发掘。若外在的感官美存在缺失和遗憾,会极大影响和制约对其内涵美的快速认同或认可。
从普遍意义上讲,这是人类之芸芸众生认识自然、感知世界时,无法避免的客观心理,本无可厚非,也与一个人的境界、格局与修为关系不是很大。
灵官庙落座于巴山大峡谷,其本身就是对此地天然环境、自然禀赋的一种认可。于是,今天有巴山大峡谷风景区,也就成了应有之义和理所当然,便不足为怪。 巴山大峡谷风景区,虽为宣汉县所辖之地,但其与重庆开州区、城口县一衣带水、紧紧相依,属一眼看三县的好地方。其所蕴藏的自然禀赋实在丰厚,且丰满而丰腴,甚至绝无仅有、不可多得。它几乎集聚了大巴山所有的自然景观,堪称是了解大巴山的一部全书。
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小山倚着大山,大山倚着高山,一山连着一山。层峦叠嶂,如画卷一般,翻开一页又一页,页页不同,面面有新,大气磅礴,奔腾浩荡,既可饱览巴山之雄阔,又可身临江山于画里,自有一种雄风奔来、天地与共的豪迈气象。
如梦如幻的雾纵云横。巴山大峡谷的直线海拔落差巨大,从五、六百米直上二千四百余米,海拔落差便决定了气温落着,气温落着便铺陈出一年四季不同的云雾奇观。云在山巅,雾在深谷,或云在头上飘,雾在脚下绕,或云雾相接,漫天浩渺,更别说那种云蒸霞蔚的奇观有多么让人惊艳和陶醉了。
险峻奇特的地质地貌。巴山大峡谷既有直插云霄的高山峻岭,更有奇绝百里的深幽长峡,既可领略“蛇倒退、鬼见愁”的千仞绝壁,又可沉醉深壑幽谷的飞泉流瀑,还有泛舟漂流的绿水碧溪。绝壁栈道、羊肠山道、蛇形盘道,比比皆是,无处不在。
朝晴暮雨的独特气象。巨大的海拔落差会衍生别样的天气变化。朝晴暮雨、山上雪山下雨、山顶雨山底晴,气象的瞬息之变,是巴山大峡谷的独有自然禀赋,堪称奇幻。若有幸于秋夜听一场巴山夜雨,于春天赏一次花雪同艳,或于初夏闻一回夜半鹃声,于冬天醉一次千山暮雪,那也是一种珍贵难得的人生体验和生命阅历。
五彩斑斓的四季轮回。巴山大峡谷有别具一格的四季呈现。春天来时,山下百花争艳,山顶雪花纷飞,春冬之交的鲜花与雪花,真有仙境之幻。秋天来时,赤橙黄绿的万山彩叶,加上岚遮雾绕或雨雪轻浥,让人惊叹和陶醉于这片土地的万千风情。
客观上,巴山大峡谷的这些天赋特质,高度契合了道文化仙幻神灵、天人同体的本真呈现,更容易营造修道成仙的人文氛围,让人们在享受和陶醉自然美的同时,对道文化产生源自内心的尊仰和崇尚。
这也许是灵官庙落址于巴山大峡谷罗盘顶的重要基本要素。
灵官庙的遗存,证明巴山大峡谷的文化开源,既因樊哙而有汉初文化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融入,一并奠定和架构了其文化传统的本真底色。
这与远古巴人应无直接关系。因为远古巴国在秦完成大一统时就已消失,且是否有巴人遗民,实难考证,亦无定论。虽然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与巴山大峡谷的空间距离不足百公里,毕竟罗家坝巴人遗址可上溯到4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与汉初也相距两千多年。
秦汉一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状态,也改变了民族的栖息分布。流派纷呈的先秦文化,也逐步归流并融合成广义上的大汉文化。因为樊哙将军,巴渠大地便处于汉文化最早流入和影响的前沿。
之所以要作这些分析,是因为它也许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去诠释巴山大峡谷的灵官庙。灵官是道家文化中的重要神尊,那么这神尊在巴山大峡谷所影射的现实人物是谁?
笔者肤浅而大胆地推论:这个人物最合时的影射对象是樊哙。
因为道文化中的王灵官,其在道家神系中的地位极高,是护法神之首,主管三界监察,统领五百灵官,被尊为“都天大灵官”,系天尊之一,兼有“护法镇山”的职责,即:镇守道家宫观山门、护卫道俗安宁。故民间便有“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之语。
樊哙是楚汉时期现实中的人物,护卫刘邦并助其在楚汉之争中取胜,鼎定西汉王朝。从鸿门救主到屯兵巴渠,以至于平叛臧荼、卢绾、陈稀、韩王信等,樊哙的确应算是汉高祖刘邦及西汉王朝的护法。因此,在罗盘顶山门灵官庙之内,还曾有樊哙驻扎的罗盘营、汉王刘邦的行宫。虽汉王宫被毁而没于历史尘埃,但其位置处于罗盘营与灵官庙之间。说明当年始建灵官庙的人,是作了考究性选择的。
况且,在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和稳定王朝,任何建制、建设都有严格的规制规范,能建不能建、在何处建、建的等级、建的规模等,都必须得到官方的批准,并非是想建就建。
虽然西汉王朝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理方略,但此时的儒家并非孔孟的儒家,而是糅合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当然也包括道家思想。否则,汉初就不会有“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并成就了“文景之治”,即是实行韬光养晦的治世之策。因为有这种力量蓄积的奠基,才会有后来汉武大帝的开疆拓土。
由此可见,西汉王朝虽说“独尊儒术”,其实道家文化和道家思想是延续的,这是道家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的关键。从史实看,春秋时期,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请教,客观说明道家和儒家没有文化和思想的对抗与冲突,儒家应是承认道家的,西汉王朝也是认可道家的。
这应当是道学能在东汉时期发展起来并在南北朝时盛行的内在逻辑。历史证明:世道越乱,道文化的影响就越大。说明人们都在体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逻辑。才有“乱世出大师”的归纳总结。
大凡稍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人都知道:道家文化或道家思想以及由其发端的道学流派,是中国主要的文化流派之一(笔者认为:道家属思想文化范畴,与宗教有区别,还不是真正的宗教,故暂不以“道教”称之)。其形成于东汉,盛行于南北朝,奉老子李耳为教祖,尊为“太上道祖”。
在数千年的文化流程或文明进程中,不断被演绎和丰富,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神仙文化体系。其所架构的神尊体系涵盖了阴阳两极,囊括了天地之间的人、物、事和阴曹地府。涉及的神君甚众,且各有各的明确职能定位和文化定义,最终构成一个道学文化整体。
在初始的道学源流中,三清道祖(玉清、上清、太清)被定为最高神尊。三清道祖之下,封有很多层级分明的神尊、帝君、星君等。灵官的职责是护法、监察,故地位很高。
宋朝时期,在“扬文抑武”的国策下,的确文化繁荣,堪称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但其王朝的根基并不牢固,特别是西夏、辽和后金的虎视眈眈,让宋王朝岌岌可危,并最终演化出“靖康之变”的历史悲剧。
巴山大峡谷在宋朝建设灵官庙,是否是在昭示:宋王朝及其治下的百姓,希望有如道家神系灵官一样的护法神尊来护卫?就如当年楚汉战争时期樊哙将军护卫刘邦一样。
因为我们相信:任何时代的文化气象和人文氛围,一定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使历史已经远去,但灵官庙已然留下,成为了代表正与善的象征,任源源不断的后来者,驻足于此,彻悟其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