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州市大竹县,保留着使用传统技艺制作的腊肉来包汤圆的习俗,古老的年俗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交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下面就跟随记者走进大竹县月华镇,尝尝腊肉汤圆带来的别样年味儿。 清晨8点,月华镇上的集市已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每条街道都被浓厚的春节气氛包裹。恰逢赶集之日,唐祥玲背着背篓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为晚上的团圆饭精心挑选着食材。每年春节,她亲手制作的腊肉汤圆总是家人欢聚一堂时的重头戏。 采购完食材后,唐祥玲马不停蹄地返回家中筹备晚饭。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渐渐响起,腊肉的香气弥漫开来。 记者施源:孃孃,你这个腊肉是不是准备一会做腊肉汤圆的哦? 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居民唐祥玲:对,我们这个腊肉是自己熏的,又香,弄起来做腊肉汤圆,过年、平时都可以吃, 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居民唐祥玲:来,尝一个,这个腊肉好香哦。 记者施源:好,要得(品尝),真的非常非常地香。 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居民唐祥玲:真正的土腊肉。 随后,唐祥玲便把腊肉、蒜苗和小葱一并放入锅中快速翻炒。待馅料准备完毕,最后一步就是包汤圆了。 与此同时,在距离唐祥玲家仅20分钟路程的现代化汤圆生产车间内,年轻一辈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着腊肉汤圆的故事。在这里,腊肉汤圆已经从家庭手工制作发展为工厂化制作,并融入了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模式。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速冻车间负责人齐晓伟:我们现在采用了机械臂来装箱,前期是靠人工一袋一袋装进去的,那么我这一条线就需要3个人才能完成这个生产量,那么现在一台设备1个人就看着就行了,每天它要装1500-2000件。 工厂化模式提升的不仅是生产效率,同样也优化了汤圆的口感与风味。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发负责人王超:我们速冻汤圆生产的原料,主要来自我们自建的川渝两地“四县四区一市”的20万亩糯稻基地,我们会根据汤圆品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糯米科学配方,一般至少是3-6种糯米做成的。 汤圆制作实现了现代化,销售也跟上了新市场。创新口味的腊肉汤圆凭借其别具一格的风味打开了市场,春节期间的销量也急剧攀升。 记者施源:咱们春节期间的订单量大概每天是多少呢?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速冻事业部销售总监靳寿江:我们速冻汤圆今年对比同期销售整体增长59%,我们目前的出货量比之前平时增长7-8倍,每天的出货量大概在5万箱左右。 从小吃着腊肉汤圆长大的陈守斌,是工厂生产线上的“主力军”。读完书后,他就投身到了汤圆工厂化的制作中,并一直坚守至今。今天的工作结束后,他也将赶回家和母亲唐祥玲一道准备团圆饭。 唐祥玲的儿子陈守斌:现在我们年轻一代,虽然不像老一辈那样经常手工制作汤圆,但是我们通过现在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现在的生产效率,让全省甚至全国的过年餐桌上都有我们腊肉汤圆这道菜。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团圆饭的准备工作已经进入了尾声,亲人们也陆陆续续到家了。 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共享团圆饭。不管是家人亲手搓制的传统汤圆,还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跳跃”的汤圆,它们无一不承载着那份温暖人心的家的味道。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中,我们见证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的日新月异,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而这一切的融合与发展,最终都汇聚到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变化上。餐桌更加丰富,生活更加甜美,而团聚之后迎来的新年,更加充满希望。 来源:四川新闻联播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展开